2010年1月4日 星期一

70年後《彼得與狼》彼得就是狼

by 王俊凱

clip_image002

一、 前言

風吹著搖擺的一片薄牆,老爺爺四處敲打著需要補強的地方,狼嗥聲此起彼落,不管這牆蓋得多高,還是聽得見不遠處正在覓食的野狼腳步聲。老爺爺手上拿著槍,站在高處發抖著。

彼得在屋裡看著外頭,無奈也無趣,彼得閉上眼…

腦中浮現出牠特有的獵人視角,獨步在森林裡的石塊落木堆中穿梭著,

他感覺到了牠,他就是牠。

clip_image004

1936年《彼得與狼》第一次以交響樂配合旁白的方式演出,主要目的是要透過故事的方式,引介兒童認識樂器。70年後,由Suzie Templeton執導的《彼得與狼》,以偶動畫的方式再詮釋。在Suzie Templeton的其中一張電影海報中,可以看到彼得的眼神像盯住獵物般,雙腳大大岔開,姿勢好似在告訴獵物「我已經準備好了」,而彼得地上的狼型影子,勾起筆者想試著推敲出,導演或許是想表達「彼得就是狼」。

有人認為一部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的優秀曲子,或許根本就不需要視覺的表現形式,但筆者在觀看2006的《彼得與狼》後發現,透過視覺的現代詮釋,在不破壞原始架構下,就像讓舊瓶子裝上新的烈酒,看似一樣的外在,嚐起來卻有現代的口感。

二、 彼得與鴨、彼得與鳥、彼得與貓

在筆者觀察「彼得與狼」的相互關係時,發現故事在接近結尾,當彼得將束縛在木箱中的狼釋放出來,音樂配合的不是熟知的法國號,而是被吃進肚裡的雙簧管,那隻鴨子,這是筆者想要加以探討的議題之一。且故事中,只有彼得與「狼以外的動物」有互動,因此筆者大膽推斷,狼以外的動物,其實都是在反映彼得的內心世界。以下試著解釋鴨子、鳥、貓與彼得內心之間的相連性。

1.未經社會磨練的溫室彼得─鴨子

鴨子除了在故事中是個讓人安心的角色外(安撫彼得、陪伴彼得),似乎更有未經社會磨練的溫室花朵味道,當彼得被老爺爺教唆去鎮上買東西時,鴨子若是彼得最貼心的夥伴,理應跟著一塊去,但卻留在圍籬家中;當野狼出現時,鴨子在沒有判斷自身的處境以及條件下(『結冰的湖面』以及『行走的速度』),貿然地跑回圍牆的另一面,結果當然是被野狼給吞噬。結冰的湖面上其實是安全的,片中有傳達出野狼根本不敢走在結冰的湖面上。

2.渴望自由不受束縛的彼得─鳥

鳥在戲中值得注意的是出場以及結尾的部份,在彼得被獵人丟進垃圾箱後,以一隻翅膀受傷的鳥出場,結尾在彼得帶著捕獵的狼回到鎮上,獵人用槍指著箱裡的狼,導演給予觀眾的鏡頭就像當初獵人用槍指著垃圾箱裡的彼得,彼得隨即拿出繩網網住獵人,當下鳥受傷的翅膀似乎不藥而癒,就像彼得當初被獵人刺傷的心復原了,鳥也隨著彼得心靈的釋放自由地飛上天空。

3.壓抑在傳統壓力下的彼得─貓

肥胖的甚至有畫上眼影的貓,躺在老爺爺的身旁,似乎是跟老爺爺一國的(衰老、守舊),牠發現彼得拿走了鑰匙,隨之走出門外後,一直對著鳥有極大的興趣。貓在此代表像是彼得內心裡的壓力,一股傳統社會習俗給予的壓力,當牠看到渴望自由的鳥,想當然爾是要將牠捕捉下來,避免鳥破壞了傳統,可以看到戲中即使狼都已經在下面等著,貓還是一心只想著把鳥(自由)給吃掉。

三、 彼得與狼

筆者在觀看導演Suzie Templeton的資料時發現,她自述本身非常喜歡利用「眼神」的鏡頭來傳達角色的心境。因此筆者在反覆觀看影片時,特別注意了彼得與狼的眼神交會。彼得與狼第一次相會是在『心裡』,片頭彼得望著窗外閉上眼睛後,隨之下一個鏡頭是狼在森林中奔走的第一人稱視點,似乎暗示了導演想傳達彼得與狼的曖昧關係。

狼的出現把鴨子(溫室裡的彼得)吃掉,用舌頭舔了兩下,導演除了給予觀眾彼得吃驚面孔,也給了鳥驚恐的眼神(此時貓的表情還是只想吃鳥),接著又給了彼得一個長達21秒的長鏡頭,透漏著彼得對於一向被保護得好好的鴨子(也就是彼得自己),被現實殘酷給吞噬的驚恐。21秒過後,彼得有多次與狼的眼神交會,野狼的眼神中似乎在教導著彼得什麼;像是狼被彼得捕獲後,掙扎了一陣子,牠就知道自己輸了不再掙扎,但牠仍直挺挺的站著看著彼得,此時狼的眼神似乎在教導著彼得,即使在現實中會落得短暫的失敗,也不能失去自己的自尊,這在後頭獵人想對一隻被網住的狼開槍,卻被狼犀利的眼神嚇得失了準,以及狼被關進木箱後,仍充滿堅定的眼神中可以發現。

除了從彼得與狼的眼神交會中可以看出導演想傳達的意念外,在彼得與狼的音樂搭配上,可以發現導演也試著讓兩者融合。在彼得被老爺爺從外頭抓回圍籬後,彼得站在籬笆邊,聽到了象徵狼的樂器出現了,三支法國號,這是第一次狼聲響起(法國號),但導演並沒有因為法國號的出現,就把鏡頭轉到了狼的身上,反倒用長鏡頭的手法,讓畫面停留在彼得眼神身上長達25秒,這時的彼得還未意識到狼已經出現,但內心似乎已經因為外在環境的洗染,像野生的狼群一般無法回到過度安逸的環境。在故事中鴨子是彼得最出內心的反射,但在最後彼得釋放狼的一幕,音樂隨之而出主旋律不是法國號,卻是鴨子的雙簧管,這是否可以解釋成原先彼得心境,已經轉化成狼的樣貌。

四、 結論

好的文本不管怎麼解釋都有其有趣的地方,《彼得與狼》在Suzie Templeton的巧妙改編下,讓討論的議題更加豐富。在思考過程中,筆者原先沒想過各種動物的涵義,只是單純地想「這只是照著音樂走而已」,從沒想過《彼得與狼》的關係可以是如此的交錯複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