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4日 星期一

惡童當街觀影報告

by 黃立平

兒童的力量:暴力、哭鬧、反抗

第一次看《惡童當街》覺得跟以往看動畫的經驗很不相同,漫畫式的誇張與強烈的音樂,讓人覺得很熱血,一開始有點緊張,想說這個男孩會做出什麼會嚇人的事來?但結果是,他並不是一個嚇人的人,也不是惡童,他是個在掙扎與反抗的被社會遺棄的孩子。這或許並沒有什麼不好,他可以不用去上學,不用受正規的學校教育,他可以自己教育自己,不用接受社會的管教。而且他並不是一個人,還有小白也跟他一樣。

我很認同小孩的反抗與暴力,我會不知不覺就站在他們的立場,好像可以藉由他們的暴力來表達一些不滿,而且我很認同讓小孩自己發聲,我們往往都理所當然地認為小孩子沒有力量,但這部動畫顛覆了這樣的想法,而且讓人看得很過癮,就這部動畫孩童暴力的表現部份,好像自己也化身為小黑,為某些事進行反抗。

會如此激烈進行反抗的孩子,都是有原因的,例如孤兒或是不被社會認可、接受的兒童,這會讓我想到最近看的小說《分解人》,他們也是一群到了15歲,被父母簽下分解令,強行讓他們被分解,他們是一群被認為不應該繼續活下去、擁有他們自己人生的人。這跟《惡童當街》有可以連接的部份,因為分解人的社會規定要棄養新生兒,可以把他放在某家人的門口,而那家人就一定要撫養他,直到他15歲,父母就可以決定是否要讓小孩繼續活下去。《惡童當街》裡的小黑小白也是遭到棄養的孩子,《分解人》中被放棄的孩子到15歲,有實質的力量可以進行反抗,他們心中有憎恨的念頭,憎恨想要除掉他們的大人,他們是社會的邊緣人,在夾縫中求生存,逃躲大人的追捕,重點是他們也想要有自己的人生。小黑與小白也到了力量足以反抗的年齡,看到他們的力量超越了強權或霸權的力量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與成人的關係:黑與白的中間

片中小黑小白與其他成人的關係,是變動的關係,不是絕對的壞與絕對的對立:例如警察從睜隻眼閉隻眼看著小黑與小白,到後來有更大的惡勢力出現,他們轉為保護小黑小白。老流浪漢是能和小黑小白討論事情,稍微照顧他們,在旁看著他們的成長、生活的人。黑道(老鼠、木村)從一開始的衝突到最後的同情與認同,變成同一陣營,有同一信念。黑道也是一個社會的縮影,舊黑道與新黑道,新城市與舊城市。甚至黑道與警察的關係也很耐人尋味。與其說他們是黑道、是成人,倒不如說他們都是人,有著內心的衝突與矛盾,就像小黑和小白一樣,也不是絕對的黑或白,會依著時間與事情與人的關係而改變。

相較之下,一個看不出人性的東西,代表著絕對的惡,是蛇與他的手下。小黑其實有能力用他絕對的惡的部份去對抗,但他最後選擇了和小白一起到別的地方生活,或許他認為即使他成功的抵抗了絕對的惡—蛇,他自己也會變成那絕對的惡吧。

另一種方式:小白的信仰

讓我有點意外的是,小白是有信仰的,他相信傷害他人是罪過,常常請求神明的原諒。他是不為社會接受的邊緣人,但卻有著同樣的信仰,可見有些人對於同樣信仰的人並不見得會認同對方,他們認同的可能還是一些合乎社會規範的東西。但是和小黑比較,小孩的柔軟與看起來傻傻的樣子,還是比較容易為一些人接受,就像他最後還是被警察保護,面對強權,他選擇的是另一種方式面對,或許也是一種比較善待自己的方式吧,找個地方,讓自己開開心心的活著。

與《茉莉人生》比較

與《茉莉人生》的童年比較:同樣有內心的衝突與矛盾,有自我認同、社會認同的問題,有選擇在哪裡生活的問題。不同的是成長的環境:一個是變動中的城市;另一個是政權動盪的國家。一個是孤兒,兩人互相依靠在城市中生存,必須武裝自己、保護自己;另一個是還算富裕的家庭,有很多家人親戚(大家族),以適當的行為舉止保持安全,並靠著家裡提供的經濟來源到國外生活,引發對自己國家認同的探尋,有家世背景的女孩,最終還是認同自己的國家。與《茉莉人生》相比,《惡童當街》的孩子最終沒有回歸家庭,《惡童當街》的爆發力,與對這個社會的質疑,這或許是它最後沒有得獎得原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