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曹昌平
2009/11/3,觀賞《老人與海》。
佩托洛夫用手直接在玻璃板上作油畫,他把人物和背景分別畫在不同的玻璃上,配合燈光逐層投影,拍下一格畫面,然後在油彩沒有完全變乾前,繼續完成下一格畫面,如此費時、費工的加工處理下,動畫才能出現油彩流動的美感。
我初次接觸到像《老人與海》這樣的玻璃油彩動畫,非常感動。看到其描寫夢境的畫面充滿浪漫的夢幻意境,描寫頭髮隨風飄舞或是大海的海浪、海面倒影的波動、水滴滴落等微觀畫面,它們的畫面行雲流水般的順暢;大遠景的畫面又呈現磅礡大氣,充滿藝術感,真是嘆為觀止。
不過本片的劇情大致上忠於原著,較少有創新之意;而且,我個人對於老人與馬林魚對抗的這一段畫面,有些許失望,老人捕到魚後,在跟大魚搏鬥到底過程中,他得忍受口渴、饑餓、疲勞、睏頓的煎熬。老人自言自語地告訴大魚:「雖然我替你感到可憐,但是這是一件無奈的事,,我必須戰勝你,抓到你,我更必須咬緊牙關,忍受身上的創傷和苦痛,來對付你,不在乎我能支撐多久,只要盡最大的能力!魚啊!我是一個憔悴削瘦的老人,希望你不要敗給了我,用你的全力來迎接我的挑戰吧!」。老人想到:「這時我只能想一件事,我即為此事而生。」他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永不被打敗的堅強意志。這段影片原本以為會有刻骨銘心的表情,結果只有輕輕帶過。另外,我覺得背景音樂與對白的音效缺乏一點抑揚頓挫的感覺。
我翻譯了一篇三百多年前的日記,發表在東台灣研究會出版的《東台灣研究》12 (http://www.etsa-ac.org.tw/contents/news/news_detail.asp?id=197&menuID=446),這篇日記如同史帝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執導的動作冒險片一般,描述國姓爺登陸後,一位英雄是如何挺身而出,無畏的面對浩劫,從台東撤出福爾摩沙島的英勇故事。我來到台東的夢想之一,就是將這篇日記拍成電影。我會選修動畫研究課程,就是想探討未來該採用哪一種方式,較適合將這篇日記改編成長篇動畫。可惜《老人與海》這種製作方式很難,而且只能由深具藝術實力的畫師一氣呵成的作畫,我想這種方式的動畫技術不易分工,不適合產業化的發展。雖然中國大陸在美術藝術商業化方面也有充足的人力資源,未來也許我們可以採取兩岸分工的方式,在台灣編劇、製作分鏡腳本,然後分包給中國大陸的畫室製作動畫。不過這麼一來,就失去為台東青年創造就業機會的理想。所以我想我不會採取這種方案。
2009/11/10,觀賞《彼德與狼》。
我以前看提姆波頓之《地獄新娘》這部偶動畫時,當時因為對於動畫還沒有什麼期待,並沒有特別深刻的感想。而今天看到蘇西天普頓的《彼得與狼》這部動畫,卻覺得非常震撼。本片流暢的結合音樂原有的性格與節奏,為每一個角色賦予最生動鮮活的影像生命,呈現出細膩又逼真的偶動畫。
比起上週,我覺得這部動畫雖然在音樂方面完全忠於原著,但是蘇西天普頓的畫面表現與改編劇情細節,更為嚴謹而流暢,並且深具時代意義。我認為蘇西天普頓全力以赴,終能創造出完美的作品,或許在偶劇的創新突破上也算是個經典之作。本片沒有迪士尼美化過的故事,真實的呈現貧窮的彼得與老人相依為命,住在寒冷蘇聯鄉下的氛圍。片中出現的幾個人物都很傳神,隔代教養的老人只會嚴厲的指使小孩,並限制在安全範圍活動,因而孤獨的彼得只有跟鴨子與小鳥為友;而先出現和善的馬戲團主人,更凸顯出地痞流氓式的獵人,無端的欺侮彼得,令人厭惡,也呼應現實社會中確實充滿著危機。導演精心的設計了許多小細節,讓劇情的發展非常合邏輯。全片完全沒有對白,可是卻能充分傳達彼德心境的轉變,我想人偶眼睛的表情扮演了很關鍵的因素。最後,彼得將野狼放生,並且氣定神閒地跟野狼一起走過大街,成功的塑造出彼得成長為勇敢的英雄形象。套用游老師的結論:無聲勝有聲的版本,或許加入了是更多觀眾詮釋的空間吧!有關細緻的場景與人偶的製作,非常的逼真,尤其是老爺爺的臉部和手,乍看之下好像真的人扮演的,可以看出波蘭製作偶動畫的專業。另外,我認為導演為了減少野狼吞下小鴨子的畫面令人難以接受,將小鴨子的造型略微轉變成為好像是個絨布做的假玩偶。
我覺得參考本片,以偶動畫為主、3D電腦動畫為輔,或許加上一點皮影戲(綠島皮影戲有超過150年歷史)的效果,可能是我們未來台東動畫可能採用的方式。雖然很費時、費工,但是可以分工得很細,不但能創造許多台東青年的就業機會,而且可以善用原住民木雕、琉璃珠與編織的技藝,創造出具有台東特色的動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