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

《積木之家》心得V.S.《飛越藍調》by 林依綺

《積木之家》心得V.S.《飛越藍調》
林依綺


一個人的畫面,一個老人的畫面,一個看起來很孤獨的老人畫面,看到這淚腺已經開始STAND BY準備上工了!老人穿著對比色系的紅綠衣褲,襯托出背景的昏黃色調,好似不服輸的追憶著遲暮的年華,服裝的顏色是否可以代表老人渴望有人陪伴或想吸引人注意的心情?導演加藤久仁對於老人的角色刻劃:與水有關、有一雙下垂的瞇瞇眼、嘴上總是離不開菸斗,讓我聯想到美國的漫畫人物大力水手卜派,但兩位角色人物卻是全然不同的境遇和故事內容。
第一次看《積木之家》的我,聽到動畫一開始淡淡的音樂響起,如果閉上眼睛,會有在看宮崎駿動畫的錯覺,我沒有厲害的音樂底子,沒辦法分析出配樂中是經由哪些樂器演奏而成,所以看到主角和片名皆是洋味,腦袋裡覺得直覺錯誤,但果不其然導演和製做團隊皆是日本人,只是場景轉化了,片中的配樂我這樣的錯覺,不知是好是壞?好的是有維持一貫的夢幻風格還是壞在本片跳脫不出以往的創作風格。
本片主題為老人的回憶,日文原名つみきのいえ(積木之家)、法版譯名La maison en petits cubes(積木小屋)和中譯名《回憶積木屋》,只有中譯名直接從片名開門入山,一個老人自我回憶一層一層搭建的積木屋。導演加入好多單及眾的對比,前半部皆是老人的獨腳戲,後半追循煙斗所引發的回憶場景則是眾的呈現。一個人對著電視吵雜的聲音,默默自己吃飯,一靜一鬧中,簡單明瞭的呈現老人的孤寂,完美的場景安排。一覺醒來,水已淹腳,景物又再次已非,老人熟練的叫了水泥和磚頭,自己默默上樓展開頂樓加蓋的工程,多少朝夕流動,又下雨又出日,頭上的一隻小雨傘都又破又爛了,但永遠只有一個人在努力趕進度,連水中魚兒都成雙成對,真是令人情何以堪?像了解老人孤單心事的一隻菸斗都不再陪伴自己了,老人無可奈何下只好潛入水底找尋,最頂樓的相框回憶是死的,只供想念,但底層的記憶隨著老人越往下發掘,回憶竟像活起來般,造成老人的幻覺和驚訝神情。寓情於景物不是詩的專利,每個人都有辦法,像老人看到床,想到愛妻臥病時陪伴的兩人世界;看到沙發,想到全家福的拍攝場景;看到門,想到女兒當初帶著男朋友回家直到結婚的場景;看著整層房子,回想起和妻女一起生活的點滴,包括母女玩積木的情景;最後一層的主屋,走出門外環視周遭環境,腦海中的景像頓時回到「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的兩小無猜,回想和愛妻共築愛巢的甜蜜時光,從底層拾起一只高腳杯,該是回到現實孤單世界的時候了,跟著泡泡一起上升,積木之家會繼續向上搭建,如同老人滿滿的回憶,一直持續累積再累積。
我覺得日本人其實很會用小人物的故事來描述大社會的狀況或多少加入一些環保議題,像宮崎駿《崖上的波妞》宗介稱呼媽媽的方式延伸出女性角色的出頭和強韌個性,魔法師藤本認為人類只會製造海洋髒亂等等。而本片中的孤單老人則顯現出核心小家庭的興衰和世界暖化造成海水上升的困境,人的生老病死就像無法控制的自然現象一樣,迎接生命很容易,但向生命說再見不是每個人都能含著笑的,有誰能擔保再見的時機,於是大家都不喜歡說:「再見!」結尾的玻璃碰撞聲,我想是老人正式和死去的愛妻說再見,保證自己會好好的過生活,因為我有這麼多這麼美的回憶,足夠了!

與《飛越藍調》的關係
基於巧合,這禮拜的短片都是有關於人生抉擇或困境跳脫的動畫,《飛越藍調》和《積木之家》都是以男人的角度來呈現人生觀點(可能因為導演都是男人吧),如果是以女人為主角,那前者劇情除了尋找自我和家庭的平衡點外,還要加上孩子的教養問題,現代社會除了單親爸爸外,基本上都是由母親一肩擔起孩子的教養責任,我並非想要主張女性意識,只是實例顯示數據而已。後者如也改成老太太回憶過往,可能就不會叫《積木之家》了吧!因為老太太應該是主內,而非主外的往上建築回憶城,所以她回憶的方式是不同於老先生的。雖說現今男女提倡平衡關係,但不管是男女導演還是跳脫不出傳統框架,在片中多多少少會以自身性別意識融入其中。
  在主角的擺脫方式中,前者表現形式較外放,比如奔跑和躍樓的動作,亟欲想從職場和家庭的壓力中解放;而後者主角以垂垂老矣的狀態,回想一生的劇情,平實的內心戲,有懷念的情愫,但無太大的面部表情。但如果兩片角色對調,讓《飛越藍調》的年輕主角體會過往一生,有點類似電影《命運好好玩》的劇情,也許他越能珍惜現今的狀況,多考慮家人的觀感,並重新思考人生的重心和抉擇。而《積木之家》的老人則以沉穩的心態來面對世間瑣事,或許不會意氣用事讓遺憾的事情發生。短短的十分鐘,看遍人生冷暖,的確會帶給人很多省思的空間,雖然你不是劇中角色,但還是很容易找到彼此的共通點,投入其中的感覺,並短暫跳脫自我的時空,偶而為一,真得很放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