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竺均
一、 前言
在介紹台灣動畫史的《逐格造夢》紀錄片中,提到由台灣本土第一次所創作的動畫長片《魔法阿媽》;《逐格造夢》中一連串的片段播放,台灣國語的發音、台灣式的奇幻風…腦中瞬時一幕幕地閃過阿媽和小豆豆的相處情形,讓人懷念不已。
這部片子是在1998年所出產的,儘管如此,經過了十年、看過了無數次,還是很喜歡裡面的一些片段,無論是開心、感動的情節。或許是因為由台灣本土所出產的動畫片,不管是背景、運用的素材、人物角色,都有著濃濃的台灣味,也因為如此的熟悉感,欣賞時候就像身歷其境一般。其中所運用的元素,如:信仰、中元普渡、乩童…也讓這部動畫片變成具有台灣奇幻風格的動畫片。其中裡面也探討關於台灣現今社會的現象,如:鄉村人口外移、親子問題等。
有人詢問過原本是拍攝電影和電視的導演王小棣,為何會轉拍動畫片,她是這麼回答的:「其實從前我一直覺得,大人看卡通是一件很噁心的事情,不過後來有機會看到宮崎駿的卡通後,我的觀念才改變了。原來動畫做的好,其實大人也會愛看的。」也還好王小棣有拍這部動畫,不然就無法觀賞到這麼具有台灣風味的動畫片;在這學期中也有觀賞過幾部是由台灣導演所執的動畫片《飛越藍調》、《微笑的魚》,卻總是缺少了什麼。或許是因為所表現的主題不一樣,《魔法阿媽》著重在台灣的風俗民情以及社會現象,而《飛越藍調》和《微笑的魚》的主題以及所運用的素材並不是以此為主。
二、 人物角色
《魔法阿媽》,主要的角色是小豆豆以及阿媽。
阿媽獨自住在鄉下海邊,同時也是一個會通靈、抓鬼作法的乩童,只有一狗一貓陪伴;遵從著傳統的習俗,恪守著祖先流傳下來的事物。滿頭捲白髮、黝黑的皮膚,以及特別的服飾裝扮:紅帽、七分褲、綠手鐲(或者是一身道服),組合就像是一個鄉下阿媽,很有熟悉感,就像我的阿媽一樣,不論是裝扮或者是那口說著流利台語的大嗓門。魔法阿媽因為好幾年沒有聯繫的女兒要到國外照過受傷的女婿,而不得不答應幫忙照顧豆豆。一開始阿媽拒絕照顧,畢竟她跟豆豆從來沒見過面,即使阿媽嘴說不要,但是她是屬於面惡心善的人,所以她心裡仍舊是非常的疼愛孫子並且渴望著親人的陪伴,所以阿媽趕走住在她家的鬼怪們,以免豆豆受到驚嚇。
豆豆的出場方式很有趣。鏡頭帶到大廈公寓林立、交通煩亂的都市,接著跳到柵欄圍著的公寓內,豆豆嘆著氣,樓下的小女孩問她怎麼了,而另一層樓手持電動玩具的小男孩則是說:「他慘了啦,他要被送到阿媽家啦。」另外一位在陽台騎著三輪車看起來很生氣的光頭小男孩說:「小心她把口水親在你臉上。」回去鄉下阿媽家,在這些小朋友心中似乎是一件「倒楣」的事情,而且也是一件不期待的事情。
豆豆同時也代表著一個都市的兒童:導演將之塑造為一個不會說台語只會說國語,外型方面,豆豆的服裝造型是屬於較為有流行感,給人伶俐感受,對比到鄉下兒童阿民,服裝是短褲汗衫,門牙少一顆,予人純樸憨厚之感。他們第一次見面時,豆豆有點毫不客氣的問:「你在幹嘛?」但是阿民卻是反應結巴且憨厚的回答,並且熱情的邀約豆豆一起騎腳踏車。
豆豆的媽媽,是以俐落的短髮套裝出現,雖然在本片出現的次數屈指可數,可是也象徵著現今年輕人出外工作,以及職業婦女的角色。
角色當中有出現動物,分別是酷羅(小黑貓)和西羅(大白狗)。貓,通常是很自我的一種動物,在民間風俗中通常是反面的代表,再加上酷羅是以黑色為呈現的方式,組合起來則是有著邪門的印象,所以情節裡面惡鬼是附身在酷羅身上。反之,狗對於人是中心、顧家,正面的形象。
這裡的「好兄弟們」有惡鬼、小扁、Apple、大鯨魚等等,有代表壞的鬼怪以及純潔的鬼怪;惡鬼是這部片中唯一的反派,他慫恿豆豆賣掉自己的阿媽,還吃掉其他的鬼壯大自己的實力;也有和豆豆成為好朋友的鬼,小扁是一隻被壓扁的蛇,Apple則是抱著一隻奇怪娃娃的害羞小女孩,利用這兩個角色將鬼的形象扭轉得不一樣,有別於一般鬼給人的陰森恐怖氣息;大鯨魚的出場方式,是大鯨魚和阿民在練習走路,兒童和鯨魚鬼怪的相處將這部片子的趣味度提升了,更是讓鬼怪在本片中多是以「逗趣、純潔」形象出現,並不讓人覺得驚悚。
三、 台灣味
平常所看的卡通、動畫大多是日本、歐洲、美國等地,所以當出現一部全以台灣為元素的動畫,會很具熟悉感。因為時空環境是設定在台灣,所以不管是在背景、聲音、人物造型等方面都讓人有似曾相識的感受。聲音的配音方面,最讓人感受到活靈活現的不外乎是阿媽這一個角色;阿媽多以台語發音,有時也會以台灣國語的口音說台詞,所以當配音員由知名台語劇演員文英來詮釋,是非常具有說服力。
另外,所運用的鄉下及都市的空間元素,也是台灣可以見到的。片頭中的城市,大廈公寓高高低低排列著,從吵雜的啦叭聲、汽車聲音顯示出交通發達便利;利用每個兒童在自己所處的樓層的對話,顯示出都市中的兒童不管是在騎腳踏車、和其它兒童互動時所擁有的空間只能局限在自己家中的陽台、階梯;而且導演的鏡頭呈現方式也運用柵欄,從柵欄外側、上方拍向兒童所處的位置,空間是封閉的,就像將兒童隔起來,看起來彷彿是一隻鳥籠,狹窄且封閉。鄉下的玩耍的空間則是較寬廣,同樣是騎腳踏車,有別於都市中的兒童在陽台上騎,而鄉下小孩卻可以在戶外騎,因為鄉下路況車子較為稀少;而透過豆豆和阿民的所經過的地方,包括路面上、海邊等,他們的位置都是處在同一個高度,有別於在都市中是在每一個樓層,不壓迫且自在。
在這部動畫中出現一些與台灣有關的社會議題:鄉村人口老年化。片頭一開始的鏡頭是在天花板上方的透明窗上,接著鏡頭移到抬起頭看著天花板的四位阿媽。在這一段當中,可以看出一些訊息:當光線從透明窗灑進來,阿媽們開始縫著壽衣,第一位嘴裡叨念著現在的年輕人連針線活都不會,將來要如何製作壽衣,第二位阿媽想要用嘴將現咬斷,可是假牙卻掉了出來,第三位阿媽則是不小心逢到自己的手;表現出長者身體漸漸退化的跡象、以及和年輕一輩的人所出現的問題。這個情形當然也發生在魔法阿媽身上,唯一的獨生女到都市發展、結婚生子,讓魔法阿媽一個人獨自在鄉下生活。
四、 奇幻風
西方有哈利波特,台灣則是有魔法阿媽,這些會魔法的人物們,都讓電影增色許多。本片所運用到的元素以台灣的民間習俗為主,並且加了許多元素讓故事更豐富,其中有套用到:鬼怪神明、惡靈作怪、靈魂互換、眼淚等。可是本片卻在1998年金馬動畫長片獎項中,被評審以內容過度怪力亂神為由而沒得獎,導致當年動畫成片獎項從缺。
這裡所使用的「魔法」是透過阿媽這個角色在戲中的職業—乩童來訴說台灣的民間習俗,其中有:抓鬼、中元普渡習俗(鬼門開、放水燈等)、咒語手勢(利用結印對抗惡鬼)…。
(一)鬼
西方有吸血鬼,日本有貞子,而台灣則是有孤魂野鬼。這部動畫片中的「鬼」的形象並不恐怖,反而很有趣味性;小扁是一隻被壓扁的蛇,如果在現實生活中,它可能是腸破肚流,血腥可怕,這裡則是運用了動畫的「卡通」逗趣化的方式,幽默而不驚悚;Apple則是一個害羞的小孩鬼,也是讓鬼的形象在這部片中不可怕的人物之一;其中也出現了令人意外的角色,就是牛頭馬面的兒子─小牛頭馬面,不僅讓劇情的笑點增加,似乎也透露出傳承的意味,台灣的傳統習俗似乎會一代一代的接續下去。反派角色在片尾的部分也處理的很意外,吃了很多靈魂的惡鬼的原來樣貌竟然是小到一隻手就可以提起來。
惡鬼變回原樣的這段情節當中,馬面說:「不論是無論多壞的人跟事,都是從小地方開始的。」牛頭接著道:「是啊,莫因善小而不為,莫因惡小而為之。」透過牛頭和馬面的鬥嘴過程,有著習俗中對於善惡觀念的警世成份。
(二)變身
幻想的表現方式之一—變身,在這裡有兩個情節有運用到,第一個部份是惡鬼這個原本瘦小的魂,附身到酷羅身上,並且吞噬其它鬼魂,身形逐漸變成駭人的怪物,也讓魔力增強,以便自己可以為非作歹。第二部分是阿媽和西羅互換靈魂的部分,阿媽因車禍而住院,可是為了要去解救被吃掉的孤魂野鬼,而和大白狗西羅互換身軀。這兩段變身部分,一個是要傷人(負面)、另一個是要救人(正面),正好可以作為對比。
五、 阿媽的眼淚
一開始豆豆剛到阿媽家時,因為想家而落入了惡鬼的陷阱之中,惡鬼告訴他只要集滿三次阿媽的眼淚,便可以把阿媽賣掉而豆豆也可以回到原本的家中。阿媽在動畫中總共流了三次眼淚,而這三次眼淚正好也可以作為情節上的三個轉折:第一次是因為阿媽找回走失的豆豆而掉下欣喜的眼淚,而為了要繼續蒐集阿媽的眼淚,豆豆和阿媽有了頻繁的接觸;在這個部份豆豆也塗阿媽的眼淚,讓自己可以看見無形的東西,並且開始幫助他們。
第二個眼淚是阿媽在放水燈時不捨好友而流下的眼淚:阿媽將豆豆媽媽打來的電話交給豆豆就一個人在門外看月亮,有種孤獨的氛圍,另一方面也因為豆豆將和父母團圓,所以祖孫倆開始有了離別的愁緒;這段導演鋪成了非常的感人,祖孫倆共騎著一輛腳踏車,阿媽憶起她不准他女兒結婚的吵架畫面、拿到結婚照、收到豆豆的出生時的相片而軟化了臉部線條(收到照片時,一旁只有狗和貓陪伴),溫柔女聲和輕緩的曲調唱著:「一個個的離去,帶著成長的歡喜,你有美麗的羽翼和自己的主意…你給我這輩子最美的回憶…」回憶著和豆豆相處的種種,阿媽落下了第三滴眼淚,豆豆忘了要把阿媽賣掉的話,開心的享受著和阿媽騎腳踏車的時光。
第三滴眼淚之後的情節,是豆豆誤會阿媽將Apple趕走而和阿媽生氣的情形,阿媽為了要讓豆豆開心,獨自出門尋找Apple,可是卻遇到車禍,之後則是阿媽透過變身的一連串收服惡鬼的情節;到了片尾同時也是一年後,當同學問豆豆暑假要到哪裡,豆豆作了如此的回答:「一個最酷的地方。」畫面跳到阿媽拿著手機在古厝的樣子;這個部份可以對比至剛開始豆豆不喜歡阿媽家的部分,反應心境上的轉折、相處的情形。
六、 結語
利用輕鬆幽默的情節、奇幻的元素,包裹著導演想要表達的議題:現今孩子的生活空間、老年人口等問題。其中也加入台灣傳統宗教的元素,讓整部動畫片看來格外親切、吸引人。我們可以看見台灣的熟悉的事物、生活方式、環境背景…,更能感同身受。就像王小棣所講的:「魔法阿媽是一個典型,並不是過程很辛苦…可是當你做到的時候,是大家都可以分享的,是我們的生活。」
七、 參考資料
.王小棣等著。《魔法阿媽:我把阿媽變卡通了》。台北市: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99年4月。彭懿著。《世界幻想兒童文學導論》。台北市:天衛文化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2月。
.台灣咁仔店 台灣電影院,魔法阿媽幽默中帶本土味的動畫:http://www.taiwan123.com.tw/song/movie/movie30.htm
.全球媒體研究室,王小棣:http://globalmedia.wikia.com/wiki/%E7%8E%8B%E5%B0%8F%E6%A3%A3
.維基百科,魔法阿媽: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D%94%E6%B3%95%E9%98%BF%E5%AA%BD
.《逐格造夢 台灣動畫產業系列紀錄片/第三集:產業外移下的自我覺醒》。公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