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吵與和好
吳宜霈
米休歐斯洛的動畫中有很多幻想的元素(fantacy),並透過童話來表現。如他所言︰「I like fantasy and my language is fairytale. I can do anything with fairytales.」他認為童話可以傳達重要訊息和提供美的視覺欣賞,如果做實景真人電影,就必須遵循大眾邏輯所追求的真實感。而米休歐斯洛有自己的內在邏輯,他想做自己想做的東西︰一是藉由影片傳達一些重要的事;二是提供美的事物來娛樂大眾。
米休歐斯洛接受訪問時被問到,在其以童話為主的影片裡,是否有特定的參考對象來引導想像。他表示,的確有幾個參考來源,但還是以生活體驗和感受為主。在《一千零二夜》中,米休歐斯洛創造出幾個重要的主題,例如︰移民者、貧窮和富有、不同宗教和文化、朋友與否。
Perry Nodelman在《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中提到,傳統童話故事有一些共同的特徵,例如場景、角色、基本的故事型態、願望滿足……等。洪志明(1998,p42-48)將童話結構分成幾種模式,包括醜小鴨模式、對比模式、老三模式、三次考驗、模仿貓模式、家/離家/回家模式、奇遇模式、魔法模式、時空壓縮模式、夢遊奇境模式。在《一千零二夜》影片中,可看到許多「三」的運用,包括:阿蘇和阿斯瑪三次打架、三個鑰匙和關卡、三個法寶(貓舌、隱形噴霧、鳳凰鳥羽毛)、尋找精靈仙子的過程中三次互相救援。
以兩位主角孩童和成年來做區隔,可將影片分為前後兩部份。這兩部份中,童年的三次打鬥和成年的三次互相幫助,一前一後互相呼應的安排,透漏主角的關係或心境變化,是我有興趣的部份。
※阿蘇和阿斯瑪三次打架
事前情境 | 爭吵地點 | 起爭執的點 | 爭吵後果 | 兩人的心境 | |
1 | 兩人首度分離(樓上、樓下) | 花田中的手推車下 | 衣服、人帥? 藍眼睛 國家認同 | 阿蘇被父親要求學許多才藝 | 阿斯瑪︰直接意識到階級上的差異 阿蘇︰有玩伴變成孤單一人 |
2 | 阿蘇學跳舞 阿斯瑪在窗外的樹上看 | 樹上 | 你媽媽也是我媽媽 | 阿蘇被處罰不能吃晚餐 阿斯馬從窗戶丟食物給阿蘇 | 阿斯瑪︰羨慕阿蘇能學習,與阿蘇仍有兄弟情誼 阿蘇︰羨慕阿斯瑪的自由、內心對母愛的渴望 |
3 | 阿蘇學騎馬 阿斯瑪在圍牆上看 | 馬廄 | 誰要娶仙子 誰是最好的 | 阿蘇被新家庭教師帶走,與阿斯瑪完全分離 | 阿斯瑪︰嚮往學習 阿蘇︰較情緒化 |
小結 | 只有第一次阿蘇睡在樓上的房間。第二、三次是阿斯瑪位於高處觀察阿蘇學習 | 沒有大人在場 | 阿斯瑪故意講反話激怒阿蘇 | 都是阿蘇父親出面制止兩人爭吵,使阿蘇遠離阿斯瑪 | 分離讓兩人意識到階級的差異,感情與現實產生矛盾,反應在打架行為上 |
我認為在三次吵架的部份,用兒童愛比較的特性來設計情節,配合細膩的表情動作,傳神的表現出兩個孩童內心的矛盾和複雜思緒。三次吵架順序有明顯的規律:首先會有一個醞釀爭吵的事前情境,接著因為因某些話題引發爭執,最後導致一個結果產生,每一次都反應出一些訊息。
第一次爭執前,阿蘇首次搬到樓上自己一個人睡。阿斯瑪看著阿蘇空蕩蕩的床位;阿蘇在被窩裡啜泣,鏡頭拉遠對比偌大房間,從小在一起的玩伴必須分開,對兩人來說都不好過,但這只是分離的開始。原本情如手足的兩人,從此意識到兩人階級上的不同。第二天,阿蘇找到在推車下躲雨的阿斯瑪,一股尷尬的氣氛圍繞兩人。阿斯瑪眼角瞥見阿蘇象徵貴族地位的服飾,現實告訴他兩人的不同,但在感情上對阿蘇仍有兄弟情誼,矛盾於焉產生。所以阿斯瑪用「你一點也不帥、藍眼睛醜死了」等反話來掩飾自己。接著,兩人又對於「國家認同」這件事吵了起來。阿蘇認為阿斯瑪生在這裡,所以這裡就是他的國家。用小孩的語言來說就是:我們是同一國的。然阿斯瑪對兩人的差異有更大的體會,他深知和阿蘇終究是兩個世界的人,至少在現實社會中是如此。因此,在一陣沉默後,他賭氣般的說出「我的國家比這裡棒多了」這樣的話。
第二次和第三次爭吵事前情境都和學習有關。這些學習起因於第一次,阿蘇的父親看到兩個小孩在泥中打架,認為兒子不應該跟下人的小孩瞎和在一塊,於是替他安排了劍術課、舞蹈課、馬術課、拉丁文課,「我希望你有出息」也顯出貴族父親對下人的輕視。這些課程也意味了文明和野蠻的區隔,再一次加大了兩人的距離。當阿蘇說「你媽媽就是我媽媽」,表現出他對奶媽深厚的感情。雖然說一個沒爸爸,一個沒媽媽,應該是打平。但阿蘇擁有富裕的家庭、社經地位、學習機會,對阿斯瑪而言,母親是他的唯一。從另一方面來說,阿蘇對母愛的渴望,和阿斯瑪對阿蘇所擁有的羨慕是互補或相呼應的。
從這過程中,也可看出兩人個性上的差異。阿斯瑪在面對人事物的變異時,雖有矛盾和內心掙扎,但就是接受事實的面對它。阿蘇的個性浪漫,雖被世俗禮教規範,卻還一心希望和阿斯瑪能像以前般相處或玩耍。阿斯瑪瞭解社會價值賦予他地位上的不同,但是他的學習欲望或態度卻比阿蘇來的積極、正向。當他在樹上、圍牆上看著阿蘇學習時,自己也有模有樣的模仿、自我練習。阿蘇在面對挫折或變化時會用哭來發洩,例如自己一個人睡、為了馬不聽話而生氣。
第三次的爭執為了誰能娶精靈公主而起。照公平法則來說,人人都有機會。阿蘇一句「而且我是最好的」激怒了阿斯瑪。這裡可以看出阿斯瑪的自尊和好勝心,即使外在條件不如阿蘇好,但他一點也不認為自己比阿蘇差。這三次的爭執都是由阿蘇的父親喝令「住手」停止兩人爭吵,且帶來所謂的處罰。阿蘇父親的形象是嚴峻、一絲不苟,相較於奶媽對孩子的疼愛,父親是個剛硬的角色。但不能說他是個壞人,因影片中的訊息太片段。米休歐斯洛也說,他並不是刻意要將阿父親蘇造成壞人的形象「It's by chance.」。阿蘇父親是造成兩人分開的關鍵人物,他開啟了後面的故事發展。也因為他,使阿斯瑪對童年產生不好印象,為兩人關係惡化再添一筆。
這三次爭吵代表童年情誼的破裂,也為之後的和好埋下伏筆。阿蘇和阿斯瑪透過爭吵一次又一次體驗到彼此的差異。在他們心中尋找認同感的種子已埋下,不論是自我或國家。
成年後的第一次相遇,兩人的關係並不友善,因阿斯瑪無法原諒當年遭惡意對待,之後一直是相敬如冰。直到啟程去拯救精靈公主,路上遇到匪徒襲擊,歷經三次呼相解救。阿斯瑪一點一滴釋放仇恨,重拾兒時的兄弟情誼。一開始同行的兩人分開後,阿斯瑪首先遭到襲擊,阿蘇二話不說衝上去營救,因而手臂受了傷。阿斯瑪幫阿蘇包紮,雖然表面還是很冷漠,但是兩人的關係已經破冰。第二次阿斯瑪幫阿蘇逃過匪徒的網補,情急下他開口說了法語,並說「這也是我的語言,小時後跟你一起學的」。兩人進入旋轉門,深受重傷的阿斯瑪說「別人還在路上,我希望贏的人是你」最後進入光明室,阿斯瑪奄奄一息的對阿蘇說「歡迎光臨你的王國,永別了,哥哥」。從不打招呼、漠視到幫忙包紮;願意開口說阿蘇的語言;表明關心和祝福;接納阿蘇為自己的兄弟。一步一步的,從交惡到和好。
後來發生了一件事,讓我覺得其實阿斯瑪並不是真的討厭阿蘇。就是在進入光明室前,有兩道門要選擇,阿蘇說:「通常左邊都是壞的」,阿斯瑪認為:「這沒有道理,就像藍眼睛,我很懷疑我們能夠用這種笨觀念贏得精靈」。阿斯瑪不相信藍眼睛會帶來厄運,也許就表示他沒有將怨恨歸究於阿蘇。他的冷漠和憤怒只是對當年阿蘇父親行為不平的反射。
從童年的爭吵,到成年後的競爭。可以看到阿蘇漸趨成熟。小時的阿蘇,對父親的話唯命是從,雖有意見但無力反抗。二十歲時,他堅持到海的另一端去的理想,並請求父親協助。雖然剛到阿拉伯時,遭受不友善的對待,讓他產生埋怨、消極的心裡,但他沒有放棄。面對紅色大獅子,卡布嚇得要逃跑,阿蘇卻說「困難是一定有的,但讓我更加堅定」。看到這裡,「小男孩真的長大了」這樣的想法,自然的從我腦中冒出來。
將故事對照普羅普提出之情節功能的組織,即準備→複雜→移動→掙扎→折返→讚賞,去除折返的部份,套用《一千零一夜》的情節,似乎也能合用。從情節分類可以看出,這兩段關係在整體故事中是對稱的。
故事情節分類 | 《一千零一夜》情節 |
準備(preparation) | 阿蘇和阿斯瑪在奶媽的照顧下長大,情如手足。 |
複雜(complication) | 阿蘇與阿斯瑪分開睡,階級區別明朗化。兩人三次爭吵後,阿蘇被送到家庭教師家裡學習。 |
移動(transference) | 阿蘇二十歲成年後,決定到海的另一端的國家。 |
掙扎(struggle) | 因藍眼睛不受歡迎,萌生回家的念頭 動身前往拯救精靈公主,與阿斯瑪互相幫助,打敗匪徒 |
讚賞(recognition) | 成功獲取精靈公主芳心 |
普羅普著《神奇故事的歷史根源》中,提到了神奇的贈物,又分成「神奇的相助者」和「寶物」兩種,原則上這兩種贈物所發揮的作用是相同的。若從《一千零一夜》來看,卡布和莎芭公主是人類相助者,紅色大獅子和鳳凰鳥是動物相助者。莎芭公主給的三個法寶和三種鑰匙則是寶物。隱形霧、貓舌、鳳凰鳥羽毛。隱形霧顧名思義就是能隱身,能避免外人傷害;貓舌是能和貓科溝通的糖果;鳳凰鳥羽毛則有護身符的作用。和普羅普書中描述類似的是,神奇贈物很多都是動物,例如馬、鳥、鷹;寶物裡也有一種是取自動物身上一部分,如指甲、毛髮、皮、齒,而貓舌和鳳凰鳥羽毛都是。
「渡越」是另一個普羅普書中的概念。普羅普認為,渡往另一個王國,似乎是故事的軸心,也是故事的中間部份。以某個理由作為渡越的的緣由,並引出相應的結局,就能得出一般的結構。影片中船、馬、鳥、獅子都是主角用以渡越的變體。普羅普對渡越做出了兩個結論,第二個是渡越形式的多樣性是生產形式的變化引起的。船在影片中代表一種水上交通工具、貿易,阿拉伯則是馬、鳥、獅子等動物,是不是也代表了什麼。
這裡提及普羅普的功能論,並非要將之套在影片中強行解釋,只是覺得有些部份好像也符合,看來童話真有些不變得法則吧。
參考資料:
http://www.ghibliworld.com/michel_ocelot_interview.html
林文寶等著。《認識童話》。台北市:天衛文化。1998年12月。
Nodelman, Perry(培利‧諾德曼)著。《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The Pleasur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台北市︰天衛文化。2009年3月。
弗‧雅‧普羅普著。《神奇故事的歷史根源》。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1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