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鄭宇廷
比起《惡童當街》的視覺大餐,《茉莉人生》儼然一盤清粥小菜,沒有華麗的動畫技術與視覺挑戰,平淡真切中卻能夠散發出溫暖的深情厚實內涵,完全符合了筆者心中所認為好作品應有的條件:「一個能夠打動人心的故事」。
觀看《茉莉人生》一片可由許多角度切入,這部動畫有著成長故事的外衣,包裹的卻是關於自我身份的國族認同,以及緊扣民族情感的政治議題,在動畫形式的表現上,它一反彩色動畫的繁複炫技,採取人物線條極簡的黑白對比色調呈現,卻在背景設計中毫不含糊,細心安排各個環節,同時在故事中跳接各個生命時期的片段,足見導演在故事取材與影像敘事中的巧思。
而這些經過精心安排的計算中,最讓筆者感興趣的便是《茉莉人生》其中音樂素材之運用。電影音樂愛好者皆知,在電影音樂(Flim Music)的呈現中,有兩種顯著不同的音樂使用方法,其一為來源音樂(Source Music),有時可分原著音樂(Original Music)與非原著音樂(Non-original Music);而其二則為配樂(Score),即今日多數電影原聲帶所收錄之純音樂樂曲,簡而言之,前者是為造就故事真實感而作,而後者是為營造電影氣氛而作。
《茉莉人生》相當巧妙的利用了來源音樂作為敘事元素,利用非原著音樂來將主角成長的時代背景作一時間上的表述,從Punk Rock音樂到Pop歌曲代表ABBA合唱團與Bee Gees樂隊、重金屬搖滾的Iron Maiden與MTV世代的流行音樂之王Michael Jackson,反映了西方資本主義無孔不入的入侵,同時也涵蓋了每個人成長時與流行音樂之間不可分割的關係。其中點題之作〈EYE OF THE TIGER〉的全曲出現尤其充滿畫龍點睛的效果,不但讓觀眾發笑,同時也適當呼應了動畫中主角Marji由憂鬱情緒中崛起的心情。筆者手上所擁有的《洛基》第六集電影原聲帶收錄此曲,根據資料的查詢,本作於1982年《洛基》第三集時採用,由搖滾樂團Survivor主唱,之後便成為拳擊比賽國歌,拳擊場上的生死相搏,可以從歌詞中的「fight」、「street」、「survive」、「alive」等單字體會,細看歌詞全文,可發現是勵志曲中不可多得的經典佳作,相信在西方世界放映時,一定能夠達到眾人朗朗上口之效,同時也能體會劇情設計中Marji在種種悲傷打擊之後重新面對人生的積極態度。
回到前文提出的音樂素材之運用來看,電影來源音樂的安排有其功能,歌曲本身的情緒感染,能夠帶領觀眾進入電影裡角色的心境與情緒,營造不同的情境氣氛,人們在聆聽電影音樂時,借助歌詞,使得自己在體驗人物情感的同時,沿著歌詞所導引的方向去聯想與想像,歌詞與電影的內容保持一致,推動劇情發展、發揮補充作用,甚至是表達畫面未盡之意。同時,不同的音樂類型也指涉不同的時空、社會條件與文化現象,故電影音樂有其獨特的時間、空間與文化內涵,以此延伸至電影敘事的探討,非原著音樂的歌詞對於電影情節描述,意象呈現,承先啟後的轉場功能也十分重要,電影是視覺的媒介,而音樂是聽覺的媒介,兩種不同媒介結合後所產生的加乘效果,有增強電影敘事陳述意義的功效。
這樣看來,《茉莉人生》雖是一碟清粥小菜,但炒起來可是功夫技巧兼備,值得好好研究動畫敘事的不簡單電影呢!
(附註:〈EYE OF THE TIGER〉是1982年告示牌流行音樂榜六週冠軍,台灣由比莉翻唱,中文歌名為〈愛得太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