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

對於一千零二夜完滿結局的一些看法 by 顏志豪

對於一千零二夜完滿結局的一些看法
顏志豪

我對於一千零二夜圓滿式的結局,有些想法。
在觀影過程當中,我真的沒有如此的理智,看到如此圓滿的結局,還想到這個結局如此矯作不自然,在現實社會怎麼可能會發生之類的問題,反而看到如此完滿的大結局我只想起立拍手叫好,因為在那一剎那我得到了滿足。
若把一千零二夜故事間角色的關係比喻做是宇宙星球間的關係是很有趣的,他們彼此牽連著彼此,這種思考邏輯或許比單純的二元結構來分析此故事來得更為生動。奶媽珍娜就像一棵小行星,阿蘇與阿斯瑪為行星的衛星,衛星與行星間維持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衛星若失去了行星的牽引,就會脫離軌道,在廣大的太空世界胡亂飄移;而行星失去了衛星,就像地球失去月球,整個的生態將受到嚴重的影響,恐將毀滅。奶媽珍娜、阿蘇與阿斯瑪形成一個平衡的體系,彼此影響牽引,阿蘇與阿斯瑪都繞著奶媽珍娜運轉,因為他們都是奶媽珍娜的孩子;而精靈仙子則是更大的宇宙體系,他們牽引著奶媽珍娜、阿蘇和阿斯瑪,當奶媽珍娜告訴兩個兒子,有更大的星系存在時,他們極力想去追求那個牽引他們的核心找到連結(與精靈仙子結婚),意味著某個形式的認同與連接,他們受到精靈仙子的牽引,然後運轉。雖然導演最後選擇以成雙成對最直接的連結因果告知觀眾他們彼此密不可分,告知觀眾每個人都不是孤獨的個體,我們因為彼此的互相連結而得到類似圓滿的狀態,而電影角色成雙成對的在一起是觀眾最可以立即感受到的圓滿狀態,導演以最簡單的連結方式呈現,可讓觀眾立即體會到連結而形成圓滿的快感,就好像嬰兒又回到母親的子宮裡的圓滿狀態,這是導演的選擇,我覺得這沒有什麼好不好可言,若對孩子而言,可能是好的,因為這種連結最簡單,他們可能最能體會。
而導演如何去經營圓滿的狀態呢?我覺得導演透過「抉擇」的發酵,經營每個人都渴望的「圓滿」。這部動畫片中,許多人需要選擇。奶媽珍娜、莎芭公主和亞得智者都面臨要選擇幫助阿蘇或者阿斯瑪,雖然他們都決定同時幫助了阿蘇與阿斯瑪;當阿蘇與阿斯瑪面臨選擇哪一扇門才能見到精靈仙子時也面臨選擇問題,雖然最後依照精靈仙子的說法,這兩扇門並沒有正確的門,這兩扇門只是個晃子,故事作者在此又逃避了選擇;最後一次選擇是,精靈仙子到底要選擇阿蘇還是阿斯瑪,這時候又面臨了抉擇問題,當然故事最後是安排每個人各有其所,讓膠著的選擇獲得暫緩,其中不免有選擇,阿蘇最後與阿斯瑪選擇對方的女伴,非常完滿的結局。但這是現實的抉擇狀態嗎?似乎不然,現實的抉擇相當殘酷,魚與熊掌能兼得的情況根本少之又少。用另外一個角度看選擇時,可以這樣說,選擇其實在某個意義來看,就是遺棄另外一方,就如嬰兒選擇認同鏡像中的自己,嬰兒準備進入這個社會,也就是象徵社會(Symbolic Order),我認為這是人類第一次的抉擇,選擇進入象徵社會,選擇與母親脫離,脫離想像世界(Imaginary Oder),人類在這個時候也註定永遠的缺少,他們渴望回到圓滿,但是已經不可能。他們選擇了象徵社會,也註定永無止境的選擇與切割,切割難免會產生苦痛的情感,但唯有如此才能製造出秩序。一千零二夜雖然告訴觀眾,這個世界要時時面臨到抉擇,但是導演深深害怕被分割抉擇所造成的痛苦與不圓滿,所以都採取完滿的結局,安撫觀眾的情緒。
我們能說這樣的結局不好嗎?當觀眾看完這種結局,大家都會信以為真嗎?那麼這些人似乎太小看觀眾,他們竟天真的質疑觀眾都是門外漢,容易被左右,其實早在與母親切割的時候,大家都已經意識到這個世界的不完滿,觀眾還需要透過一部動畫影片告訴這個象徵世界的殘酷嗎?我覺得是不必要的吧!但是當觀眾意識到這樣的故事的發生,為什麼還那麼喜歡閱讀圓滿大結局的故事呢!為什麼還是那麼多人喜歡迪士尼式的動畫呢!本性吧!人類始終無法忘懷跟母親還沒分離的最完美狀態,在現實社會不能體會到此完滿狀態,只能靠故事,我認為這也是故事存在的價值。人類不能沒有故事,我覺得很大的原因就是如此,透過故事滿足自身的完美體認。因此,迪士尼影片的完美結局公式並非不好,我覺得迪士尼影片的垢病之處,在於其千篇一律的故事公式,這是要分開來談論的,而非有完美結局的故事都是不好的,讓故事來補足人類的潛意識下不完滿的焦慮,有何不可?錯了嗎?反倒覺得,這才是故事對人類最大的貢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