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

《一千零二夜》觀影心得 by 林慈鳶

《一千零二夜》觀影心得
林慈鳶

本部動畫《一千零二夜》的故事,表面上描寫兩位青年追尋夢想,迎娶精靈公主的競爭,深層則引領觀眾探討種族、文化的衝突與和解。筆者先從片名的聯想談起,再談故事如何安排衝突?誰來解決衝突?如何解決衝突?以及最後結局的另類思考。
一、片名的聯想
先從片名談起,原法文的片名《Azur et Asmar》(阿蘇和阿斯瑪),是以故事的兩位主人翁-阿蘇與阿斯瑪來命名。根據線上法文字典LookWayup的翻譯,「Azur」意同cerulean, sapphire, sky-blue(天藍的),用以代表阿蘇碧藍色的眼睛;但「Asmar」則查無此字。從課堂上的討論得知,這部動畫來到台灣,因為擔心語言的隔閡,因而改名為《一千零二夜》。
一般故事的名稱在點明內容主旨,有畫龍點睛的功用,使觀眾在閱讀故事前先產生概括的印象,並引起觀眾對內容的好奇。原片名《Azur et Asmar》明顯的提示觀眾,故事的重點在描述阿蘇與阿斯瑪兩人的互動和關聯,進而展示種族、文化的衝突與合解。再看台灣版的片名《一千零二夜》,很難不令人聯想到那則家喻戶曉的童話故事「一千零一夜」,而將一千零一夜改成一千零二夜,則暗示故事內容將有所顛覆,引導觀眾在觀影時,除了看故事主角解決種族差異的問題,也不忘看看導演顛覆童話的創意。台灣的片商為電影命名的用心,並懂得從片名就開始行銷,實在令我佩服。
二、公平底下暗藏的火藥味
如同原法文片名《Azur et Asmar》給予的暗示,故事焦點在阿蘇與阿斯瑪兩兄弟的競爭-一場追求夢想、迎娶精靈公主的競爭。在這場賽局中,到底誰會贏?誰會輸?導演刻意將兩兄弟化身成一白馬王子、一黑馬王子,兩人的外型、能力、性格魅力等種種條件都設定成旗鼓相當,不分軒輊,看似兩人都有可能贏得美人心,最後結局則是大圓滿,兩兄弟都各有收穫,沒有人失落。
但兩兄弟的條件公平,致使雙贏的結局如此順理成章嗎?仔細觀察,其實公平底下還暗藏著火藥味,而這濃濃的火藥味正是導演用心舖陳兩兄弟衝突的一面,待最後兩人用愛來熄滅衝突之火。有關導演製造衝突的情節,筆者觀察如下:
(一) 童年時期:得天獨厚的阿蘇vs.奴僕之子阿斯瑪
1. 牙牙學語:故事的一開場,珍娜奶媽抱著膚色一黑、一白的嬰兒在教說話,白嬰兒(阿蘇)很快的學會叫奶媽,黑嬰兒(阿斯瑪)則只會模仿白嬰兒。看似有趣的學語對話,其實已透露阿蘇和阿斯瑪兩人,一高一低,不平等的社會地位之下,阿斯瑪只能在旁欣羨阿蘇。
2. 才藝教學:由於阿蘇的父親僱用阿斯瑪的母親當奶媽,在社會地會不平等的主僕關係之下,阿蘇從小受到高階層的才藝教學,阿斯瑪只能在旁欣羨,即使有聰明的頭腦,但苦無學習的機會。
3. 童言對話:每當阿蘇在家受到高級的享受和教育時,阿斯瑪心裡產生不平之感,從天真的對話就可看出。例如當阿蘇搬到新房間,還換上漂亮的新裝,隔天,落寞的阿斯瑪就吃味的說阿蘇不帥,只是衣服帥,還說自己的國家比當地法國更好,但事實上,阿斯瑪根本沒見過祖國。此外,當阿蘇在學習社交禮儀時,只能在樹上觀望的阿斯瑪,吃味的說阿蘇走路像鴨子,流露內心的卑微和羨慕之情。
4. 被迫分手:每當阿蘇主動找阿斯瑪玩耍,最後吵架或闖禍,生氣的父親總認為是阿斯瑪帶壞阿蘇,使阿蘇「近墨者黑」。最後,忍受不了的父親,決定送阿蘇離家學習,並趕走珍娜與阿斯瑪母子。阿蘇啟程時,父親還不忘叮嚀「千萬不要結交壞朋友」。
(二) 青年時期:落難阿蘇vs.恨意未消的阿斯瑪
當阿蘇長大成年,決定離家尋找夢想中的精靈公主,卻因船難而漂流異鄉,並在異鄉與阿斯瑪重逢。此時阿蘇扮演落難者的形象,且因為有著一雙藍眼睛而受到異族排擠欺負,從此不願睜開眼睛看見異鄉的醜陋。另一方面,在自己家鄉已經致富的阿斯瑪,因為童年被驅逐的傷心經驗,至今恨意未消,無法原諒阿蘇,也不願與阿蘇相認,表現出高傲、憎恨的一面。

從以上的情節,可看出導演漸進式的安排阿蘇與阿斯瑪兩人的衝突-從童年時期天真爛漫中隱含著不平等的衝突,演變到青年時期的正面交鋒。一一細數,包含的有:一開場的牙牙學語就暗示阿蘇的優先地位,接著一次又一次阿蘇接受優渥高等的生活待遇和教育機會,這些都悄悄的在阿斯瑪心中種下不平,直到最後被迫驅離,更在阿斯瑪心裡刻下最深的傷痕。這些愈演愈烈的衝突,導致兩人成年後,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呈現正面交鋒的局面。
三、誰來滅火?如何滅火?
故事發展,通常是設下衝突,經過重重的轉折和突破,最後解決衝突,以致觀眾也能從中學習成長。筆者將這部動畫片的衝突比喻為「火藥味」,那麼也觀察故事中,由誰來滅火?如何滅火?使兩位主人翁最後能解決衝突。
(一) 外在的力量:開明、寬容的母愛
本部動畫片描繪兩位主人翁追求夢想、迎娶精靈公主的競爭,而這場追求夢想的競逐是誰引起的?答案是一手帶大兩位主人翁的珍娜。珍娜在兩人的童年時期,講述動人的解救精靈公主的故事,因而點燃兩人競逐夢想的動機。然而,珍娜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滅火力量,這份力量來自於「開明的教養」以及「對異文化的包容」。例如珍娜使兩位主人翁從小享有公平的母愛,長大後也不阻止兩人實踐夢想,反而給予平等的資助,使兩人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能有互動,最後找回童年真摯的情誼。另一方面,珍娜也以身作則,對異文化展現與眾不同的包容,無形中,對恨意未消的阿斯瑪起了感化的作用。
(二) 內在的力量:主人翁原始真摯的情誼
除了受到外在力量-母愛的影響,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滅火關鍵,還是來自內心的-兩位主人翁最初那份單純真摯的兄弟情誼。回顧兩人的童年時期,每當阿斯瑪落寞,阿蘇總是第一刻趕去陪伴他,且在兩人天真的對話之後,都會引起一場趣味十足的打鬥,並且兩人愈打感情愈好。直到青年時期,兩人仍對夢想保持熱情和執著,一起踏上追尋夢想的旅程,並在過程中患難見真情,終於找回內心原來單純真摯的情誼。
四、結局真的合理嗎?能不能不圓滿?
觀看本部動畫片,最引起爭議的應該是在結局。筆者認為爭議點至少包含兩項-結局的合理性和圓滿程度,分述如下:
(一) 合理性
故事的最後,一如所有童話故事的結局,王子公主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也因此兩位主人翁阿蘇和阿斯瑪都迎得美人心。然而,結局完全合理嗎?筆者還是對「一舞定情」、「巴布和母親的曖昧」感到不解,很難令人不質疑,這兩處刻意追求圓滿的情節,反而加深了故事結局落入俗套的證據。
(二) 圓滿度
故事的最後,誰先到達終點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兄弟兩人患難見真情,並且所有人物大團圓,呈現一片和樂的景象。然而,如此圓滿的結局,還是令看膩了童話的觀眾感到失望,忍不住要問,為什麼結局總是圓滿?基於這樣的呼聲,筆者嘗試設想幾種不那麼圓滿的結局,試想結局可以不圓滿嗎?舉例如下:
1. 原來兩位王子互相推讓並非基於禮讓,而是因為公主並不如想像中的美麗。
2. 醫生精靈的魔法失靈,無法救回死去的阿斯瑪。此時精靈公主只好主動出馬,親吻阿斯瑪,救活後兩人一吻定情。
3. 公主憑直覺選擇其中一位王子,另一位王子表面誠心祝福,內心卻並不服氣,於是兩人再度上演如童年時期般無厘頭的打鬧。
4. 最後精靈公主看上巴布,變成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但是,以上四項設想不那麼圓滿的結局,和故事原來最圓滿的結局相比,似乎還是大圓滿較能令觀眾感到安慰且習慣的吧?!
五、結語
本部動畫故事要表達的,表面上是兩位青年追逐夢想的競爭,深層則引領觀眾探討文化、種族的衝突與和解。在本篇觀影心得中,筆者主要觀察有關衝突的安排和解決、結局的另類思考等。此外,其實還有許多值得再探究之處,例如導演製造笑點的手法、顛覆童話的創意、人物和場景的美術設計、還有導演可能帶有身為白種人的主觀意識型態等,而這些也都是使筆者想一看再看本片的原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