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4日 星期一

《茉莉人生》觀影心得

by 蔡竺均

茉莉人生,乍聽之下會以為是一個名叫茉莉的女孩的故事,但是其實主角的名字叫做瑪琪。它是改編瑪嘉‧莎塔碧(Marjane Satrapi)的自傳漫畫。而原片名Persepolis的意思是古波斯帝國,她就是現今伊朗這一個國家,同時也是這部動畫主要描述的重點之一。另外,瑪琪的成長階段,同時也深受著伊朗政權的變化的影響。
故事的開端是瑪琪在機場的情形,在這一個部份,動畫的顏色是彩色的,但是隨著她回憶過往,顏色卻以黑白為基調;全片是以黑白為主,所以就像是在看瑪琪的紀錄片一樣,懷舊且寫實。動畫的表現手法是屬於2D手繪,還有動畫看似簡單的人物、建築、背景的線條,都增添這部片的懷舊感覺。
  特別的是,這裡有用到剪影的手法。當瑪琪的父親在講述沙赫這段歷史以及瑪琪剛從法國回國時,她的父親向她說兩伊戰爭以及國內的情形,是以剪影的方式作為呈現;相同的背景,以及像紙偶的人物的靈活四肢,都讓她的父親在說這段嚴肅的歷史變化時,不那麼的沉重,讓這段悲哀的過程以較為輕鬆且有趣的方式表現出來。
  本部片的作者曾經說過:「不應該根據少數幾個極端分子的惡劣行為而對整個國家做出評判。」
  就像先前筆者對於伊朗的偏見:很多戰爭,片中有一些情節是講述很多人對於伊朗的偏見。一開始瑪琪在機場的洗手間戴上頭巾時,在她旁邊的一位褐髮女人對她露出了嫌惡的表情;還有當瑪琪因為用鍋子吃東西,而被寄宿學校的修女嫌惡說伊朗人都沒有受過教育;以及當瑪琪去參加舞會時跟別人說她是法國人而感到心情不佳,走路回去時奶奶出現和她對話,瑪琪自己也說,外國人對於伊朗的印象就是像未開化的野蠻人。戰爭是少數統治者的決定,痛苦的卻是平民百姓,烽火連天且流離失所,也讓全國的人陷於別人的刻板印象當中。作者利用她的作品,讓大家更認識伊朗,而筆者也從她的作品中,發現原來伊朗其實並不如原本所想的那樣。
  另外還有一個片段是當瑪琪和奶奶去看日本電影在回家的路程,奶奶對於日本的看法,認為日本總是製造出一些奇怪的怪物或者是武士之類的東西。其實大家都有對於別的國家的偏見,可能對於中國就是盜版的世界,荷蘭有很多風車在轉動以及穿著荷蘭木屐鞋並且總是拿著鬱金香的女孩…這些都是可能存在於每個人當中,只是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想法。刻板印象似乎無可避免,也很難去避免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